寿光境内的古文化遗址近余处,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人类在寿光居住。炎黄时期还有夙沙氏煮海制盐以及文圣仓颉首创的28个鸟迹字等等。
盐圣夙沙氏是居住在寿光沿海的夙沙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最早发明了煮海制盐,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盐宗”。吕氏春秋上就曾记载过夙沙氏的故事,他当时是用海水煮盐的。
20万年前,沂源洞人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品质摆脱穴居生活开始顺流而下,傍水而居,开始了他们的渔猎生涯。随着他们舔食粒海盐,他们的身体发育也随之改变,浑身毛发脱落,智齿代替了獠牙,拜托了茹毛饮血的蒙昧,开始走向人类的文明。他们逐渐形成部落,称之为夙沙部落。[2]
夙沙部落里有个人叫夙沙氏,他聪明能干,体力过人,他善于使用绳子结成的网捕捉禽兽鱼类。每次外出打猎捕鱼,都能捕获很多禽兽鱼。有一天,夙沙氏和往常一样用鬲从海里打上海水,在山前的海边生起篝火,以一边将鬲置于火上加热,一边清理鱼内脏。这时突然有一头野猪从他面前飞奔而过,夙沙氏见状拔腿就追。等他捉住野猪并回到准备煮鱼的鬲边,这时候鬲里的海水已经熬干,鬲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了点白的细末放到嘴里一尝,顿感味道是从来没有过的咸与爽口,他随之把野猪肉烤熟了一些也沾点白白的细末再吃,他感到味道咸而鲜美,真是好极了。就这样,他告诉了族人,之后开始主动的人为的煮海为盐。
夙沙氏煮海为盐,首创华夏制盐之先河,被尊为盐业鼻祖,史称盐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煮海条云:“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
寿光双王城水库周围发现的五大制盐遗址共计89处,这一发现被评为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双王城水库周围发现的制盐遗址群中的制盐工序,当时己经是用锅灶煮地下卤水制盐,而不再是煮海水了。在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商周时期,寿光就已经是规模最大的海盐制作中心。到元朝时,寿光的“官台场”己成为山东省所有盐场中规模最大的盐场。寿光不仅素有“蔬菜之乡”的美誉,同时也还有“中国海盐之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