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蛇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虾池亚硝酸盐偏高,慎重处理 [复制链接]

1#

养殖池塘亚硝酸盐偏高是一种比较普遍、而又令人发愁的现象。一般多在养殖中后期发生,随着虾长大、投料多、水质和藻类的变化,亚硝酸盐会逐渐升高。但也有在前期就发生亚硝酸盐偏高的情况。

定期监测与抽查结合

一般认为,造成虾池亚硝酸盐偏高的原因:

1)外源水含有大量氨氮,进塘后,经过曝气,被不完全氧化的结果。例如,在使用地下水的时候,深井水有时候氨氮会较高,如果未经过前处理,直接进养殖池,极易引起氨氮超标;

2)饵料投喂过多,造成池塘中有机质残留量大,加上粪便、尸体、死藻等有机废物长期积累后,导致氨氮、亚硝酸盐增高;

3)肥水时,选肥不当,或者肥水过多,特别是天热时利用有机肥肥水过量,很容易产生大量的氨氮和亚硝态氮。一般在前期容易出现。主要是由于投苗初期,养殖者急于肥水,人为投入大量有机肥或化肥所致。

4)老化池塘,淤泥多,进水后,淤泥中的有机氮源在微生物发酵的作用下,产生氨氮和亚硝态氮;

5)水体中菌相、藻相不平衡,加上溶氧不足,导致氮循环失衡;

6)池塘增氧管理不当;

7)天气剧烈变化,引起水体缺氧,底部恶化。“倒藻”、转水等,引起亚硝酸盐蓄积。

我们知道,就对虾来说,一般高盐度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不能高于2毫克/升;低盐度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不能高于0.5毫克/升。不然对虾就会出现池底偷死的情况。

如果在养殖放苗初期,池塘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1毫克/升以上,短时间内可能观察不出它对虾苗的明显危害。但如果虾苗长时间处于这种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中,就会出现一系列异常情况,比如虾体发红、游塘、蜕壳不遂、摄食量减少甚至零星死亡等现象。

虾浮游在水面

亚硝酸盐短期超标,一般认为不会造成太大伤害,因为虾类是血蓝蛋白,而亚硝酸盐对其毒性较小;但是长期偏高,就会影响虾类的蜕壳生长,一般在蜕壳期,超标严重会有浮苗甚至死苗的现象发生。

发现池塘中亚硝酸盐偏高,目前大家普遍的做法是:

增氧:保证水体中溶氧充足,是养虾的关键;

换水:其目的就是将水中一些过多的有害物质排出塘口,然后再加入一些新水进来稀释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从而降低有害物对虾的危害。也就是个“治表”的临时措施。如果遇到进塘的水氨氮含量较高,则无法解决此问题;

改底:这是目前很多养虾塘使用的方法,改低分为生物改低和化学改低两种,对于虾池来说,一般用过化学改低——过硫酸氢钾较多,因为“快速”。

减料:这是所有养虾人均会采取的措施,发现问题,增氧、减料,甚至停料。

消除:现在也有一类是“快速”降亚硝酸盐的制剂,这类制剂多是化学合成成分为主。尽管可以“快速”降亚硝酸盐,但同时可能虾也保不住,这类事情发生较多,所以养殖场现在逐渐放弃这种方法。

亚盐中毒的虾,花肝、缺氧、软壳、偷死游塘

这些方法都没错,但具体怎么实施?那就说道可就多了。下面结合我的实际生产经验,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在这里不累述大家常识性的方法,仅就几个“关键点”讨论。

增氧:

1、阴雨天、气压低,即使开大增氧机也没用,水体溶氧上不来。因此,物理增氧、化学增氧要并用。

2、使用水车式增氧机,表层水溶氧可以得到提高,但中、底层水溶氧增加效果就要差很多。所以,增氧设备的选择很重要。增氧的原则:塘内的水要从上到下、全塘都循环起来,才能达到有效增氧的目的。具体的设施,各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购买。

3、中后期大虾,特别要注意增氧。傍晚开始,水体溶氧逐渐开始下降,所以,即使开增氧机,虾密度大的养殖池,建议晚上还是要使用“长效”的增氧剂。

换水:

1、应该是氨氮含量低的新水入塘。阳光照射、曝气,都是很好去除氨氮、增加溶氧的简单易行的办法。

2、进塘的新水,应该是经过曝气处理,溶氧高的水。最好是经过调水处理,菌相、藻相均衡的水。所以,建议要有蓄水(调水)池,可以定期、或应急给池塘换“优质”水。

3、一次换水量不宜过大,最大不超过1/3。否则,虾的应激太大。

4、换水,要想办法换掉底部的水。因为,池塘底部的水受污染最大,换掉底层水最有效。

改底:

1、改底应该成为虾塘日常管理的一部分,要定期改底。

2、改底,要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相结合。现在最常用的就是过硫酸氢钾。生物改底的许多产品都不理想,目前生物改底的进展缓慢。主要是,能够进行有效“氧化还原”的微生物多是嗜氧菌,多数的腐败菌都是厌氧菌。因此,改底的有益菌在水塘底部,不易形成优势,无法抑制有害菌活动,对底部塘泥等的“氧化还原”能力也弱。

减料:

1、事实上,养虾过程中出现任何不明原因的问题,首先都是先停料,停料一顿,甚至几顿。观察整个池塘的情况;

2、如果停料后,发现虾的肝胰腺恢复正常,可缓慢加料,按原喂料量的1/4、1/3、1/2、2/3的过渡,将料加到原来的喂料量。

3、已经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我们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微生物调水+微生物解毒”,其主要思路是

a)基本原理:即使在虾弱的情况下,吃进胃肠道内的物质,比在水体里的物质发挥的作用更大。

b)措施互补:水环境的调整与体内营养、排出毒素的调整同时进行,可以促使虾更快恢复。

c)降低损失:采用生物技术,保证在减少虾损伤的情况下,消除亚硝酸盐及其对虾产生的影响。一般经2天,虾可以将麸皮全部吃完。

d)控制弧菌:水体中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等,使虾处于应激、亚健康、或根本就是病态,则其它病原体感染更容易。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水体中监测弧菌正常,但在对虾肝胰腺却检测出高浓度弧菌,就是这个原因。

消除:

1、水体中亚硝酸盐偏高,一般靠自然降低是不太现实的。必须采取人工干预的方法,将亚硝酸盐降低到动物生命活动安全的限度。

2、使用硝化菌,一是水体溶氧低,它的作用也就弱;二是硝化菌繁殖速率低,不易形成菌群优势,所以,处理亚硝酸盐高的问题时,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3、我们目前建议是采用“异养反硝化菌”。通过几年的试用观察,普遍反应效果好、不伤虾、成本低,在苗场、外塘均可使用,效果明显。

4、个人观点,不要轻易使用化学试剂降亚硝酸盐,风险很大。经常是亚硝酸盐没有了,虾也没有了。

预防优于治疗,所以,加强日常管理,预防亚硝酸盐过高,是最好的选择。等到亚硝酸盐已经偏高,甚至出现虾亚硝酸盐中毒症状,再来治疗,成本会相当高。关键是,很难治好,或者说经济上是不划算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共同讨论、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