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上坟是全国性的民俗仪礼。
清代时,北京人“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清康熙年间,河南郑州开封人“‘清明’,家出上坟,增新土,携牲醴拜墓,谓之‘拜扫’。”清嘉庆年间,山西晋中介休县人“‘清明’,富家设牲醴鼓吹省墓;贫民亦造面饼,如盘蛇状,陈酒醴祭冢,归则曝面饼于篱棘上,俟干而后食,或谓取象龙蛇,寒食之遗也。”
清嘉庆年间,湖南长沙善化县人“‘寒食’、‘清明’上冢,用本色纸剪缠竹枝,谓之‘春条’,插冢上祭拜。”清咸丰年间,海南文昌县人“‘清明’,拜坟添土,剪荆棘。”
民国时期,贵州黔东南*平县人“‘清明’前后各五日,士民均躬至祖茔拜扫,或以猪羊,贫者亦必鸡黍致祭。祭后,即于茔前饮食,以昭爱敬。”云南红河建水人“‘清明日’,户插柳省墓,合郡士民祭北敞义冢,具猪羊、酒果,其西北三处,以牲醴分祭。祭品皆出义田。”浙江绍兴嵊县人“‘清明’:缘门插柳。用粘米采菁苗为糍,刳羊豚祭先垄,挂纸加土。祭毕聚人宴饮,谓之‘清明酒’。或偕少长游赏郊外,谓之‘踏青’。”
清明求子习俗
民国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清明求子习俗。胡朴安记述道:“丙辰清明,适逢阴历三月初三日,芜人谓之为真清明,为百年罕遇。据故老相传,乏子嗣者,备一南瓜,于真清明日,全瓜入锅烂煮,于午时取出,陈诸案上,夫妻并肩坐,同时举箸,尽量食之,必然得子。故是日市中南瓜极昂,每个有卖至七八元者。按此风不特芜湖有之,长江流域各处,殆皆有此种传说。”据周锦调研,“‘在江宁,三月地方官日曰上巳,若是日适为清明,江宁妇女之渴望生子者,必以野菜合瓜而煮食之。’
清明行成人礼
宋代时,东京(今洛阳)、临安(今杭州)等地人们多在清明寒食行成年礼,称为“上头”。寒食在清明节前两日,虽不是节气日,在文献中多记载于清明节条下。北宋时洛阳人“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清明节日,南宋临安人“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新妇上花坟
有些地方民俗中,清明日新妇必须要同去上坟,称为“上花坟”,也是新婚后一种地方性礼俗。民国时期,江苏吴县人“‘清明’前后数日,士庶并祭祖墓,谓之‘上坟’。远则泛舟具馔,近则提壶担盒,增新土,烧楮钱,祭山神,奠坟邻,皆向来旧俗也。凡新娶妇必挈以同行,谓之‘上花坟’。”上海张堰人“‘清明节’,无论贫富,皆祭其先,曰‘过清明’。士夫之家并出祭祖先坟墓,曰‘上坟’;挂纸钱,曰‘标墓道’。凡新娶妇必挈以同行,曰‘上花坟’。”
(以上内容节选自世间之盐即将出版新书《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
书
籍
●
内
容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这套时间制度由最高统治集团确认和发布,数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在国家层面,节气周期性地检验着礼乐文化传统,昭示着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以此维护着高语境社会;在民俗生活中,各地以节气时间为参照,建构民俗秩序,安排生产生活,形成地方性知识。在此过程中,以节气(历法)等为纽带,在上下层文化之间建立了以上率下和相互依存的文化关系,由此产生了特殊的文化内聚力。当下,应当从恢复乐律传统入手,逐步回归礼乐文化正统。
编
辑
●
推
荐
1.一款独特的生活闹钟。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生产生活的时间导航员。
2.追溯二十四节气的缘起。节气最初是由最高统治集团确认和发布,并通过官方礼乐习俗来维护其统治的正统性。
3.探寻地方民俗的形成。节气与人们的农耕生活、人生习俗、日常生活相互照应,不同的地域在相同的节气有者各自不同的地方民俗活动。
4.探析节气文化功能的发挥。节气是纽带,维系了古代官方与民间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
装帧形式:
本书为精装本,有彩插,16开,定价89元,有特装本。
封面款式一
精装本,硬精装加护封,护封为g特种纸,外加压纹工艺。
封面款式二
精装本,硬精装加护封,护封为g特种纸,外加压纹工艺,前面加腰封,腰封内容为每个节气,古代官方礼俗、民俗的活动。
封面款式三
精装本,硬精装加护封,护封为g特种纸,外加压纹工艺,在封底加竖款腰封。
以上为三款封面及装帧工艺的介绍,欢迎小伙伴们出谋划策,选出你最喜欢的封面方案,说不定你的意见就会决定这本书最终的样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一聊你更喜欢哪一款封面,截至4月11日,我们将随机选择3位小伙伴,在新书出版之际,送出《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一本!
快来投票吧~
转载自:世间之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