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在新疆喀什这么干旱的这地方,种水稻?
听上去是不是天方夜谈、痴人说梦?
可是就是有这么几位痴人,把这个事给办成了!
不仅是新疆喀什的白花花的盐地上,还有沿海海涂地、东北苏打冻土……曾经的荒凉之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改造,长出了绿油油的水稻,收获了可口的稻谷。
有请三位年轻人出场
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张树寅,在海水稻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海水稻的育种开发、品种的评测工作。说白了是种田人。属性:木。
海水稻的研发中心的裴凡龙,主要负责海水稻的推广工作,名副其实的拓荒者,研究土壤。属性:土。
海水稻的研发中心的赵清源,主要负责稻米食味和种子资源的保存,品鉴水稻口味。属性:火。
历时千百年、百试不解的农业科研问题,现在已经育出了海水稻种子。
说起海水稻,我们第一时间想到就是用海水浇灌,或者说种在海里,其实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耐盐碱的水稻,把它叫为海水稻很形象。
“大海捞苗”:一粒种子价值连城
家里植物浇点咸水那个花就枯萎了,海水稻喝这么咸的盐水怎么能生长?筛选出来适宜这个盐份下生长的海水稻新品种,比大海捞针还要难!
大海捞针那是大海里还有那么一根针,而这个“大海捞苗”,“苗”在那里?
有没有?要无数次试验、创造出来。
筛选海水稻新品种,需要掌握大量的种子资源,在挑选这个种子资源的时候要挑选父本和母本,什么意思?
就是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具备优良性状的把它进行杂交,在后代里边筛选出性状表现优良的,比如说耐盐碱的,品质比较好的,产量比较高的这些。妈妈身强力壮很漂亮,爸爸耐盐碱,然后给它们进行杂交,但是这个杂交也应该存在一个成功的几率,不是每次杂交都能成功。
有可能是惊喜,也有可能是惊吓。10%以下的成功率,成千上万组合,最终能够供我们用的组合也有一两个。
这个团队背后有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袁隆平教授。
袁院士每年都会来青岛实验基地做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来实验基地之后第一句话说的就是下田。
他做科研严谨的态度和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他自身掌握那种理论知识,还有积累的经验,第一眼就能够把年测产品种YC给挑出来。
当时测产.95公斤,是现在最高一个品种。88岁的老人在青岛最热的时候,奋战在田地里,很累很苦,是这个团队的执着取经的精神领袖。
张树寅:
吃福寿螺、住帐篷,通宵达旦守护实验田
“选好的稻种以后,因为冬天青岛的气温很低,是种不了水稻的,海南可以种三季水稻。冬天的时候把我们的水稻种子拿到海南那边进行扩版种子,把种子的量加大,另一方面我们进行相应的杂交实验。”
所谓海南椰林、沙滩、阳光大海这样的度假条件,是不存在的,真实的是,实验田里面老鼠和蛇特别多,流行在科研人员之间的一句话,就是三只老鼠一麻袋、三只蚊子一盘菜,水里蚂蟥当腰带。
见到一个老鼠两三斤大,田里面有福寿螺,差不多得一个鸡蛋这么大,
福寿螺会吃水稻最幼嫩的部分,辛辛苦苦田间地头的实验成果一个晚上都被它给吃了。
水稻收获、晒种的时候,张树寅专门买了一个账篷在地边看着水稻,蚊虫特别特别多,没有那些驱蚊的设施,他一直在那坚持看稻种。
海南的地处于水下游,白天浇不到,张树寅晚上一两点的时候去地里面把水放开,把田灌满,再把水堵上。工作环境日晒雨淋,通宵达旦,其实挺艰苦的。
裴凡龙:
不毛之地大丰收,铁树开花的幸福感
90后裴凡龙,对天南地北不产庄稼的土地了如指掌。通过技术改良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
“拿新疆喀什荒地来说,原本的不毛之地,最后长出来公斤的产量,当地老百姓非常高兴,弹着他们民族的乐器,跳着舞蹈庆祝丰收。这丰收了,有一种铁树开花的感觉。在这些地方种海水稻,还能对当地土壤做一个改良的作用,以后不光能种水稻,还能种别的农作物。”
幸福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苦工作。90后的裴凡龙总是被同龄人调侃成80后。
海南的日照和北方地区不是很一样,特别强,手臂只要是保护不到的地方全部都晒脱皮,一待要半年,又想家又累。
张树寅每天早上起来给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艰苦的条件下的温暖让大家坚持下来。
他负责一部分材料由于天气加上品种的原因,到正常开花季的时候一个都没有开花。
“当时是71个都没开花,因为这个问题当时考分扣了50分。一次次的实验,有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时候是失败的伤心,还得卷土重来,继续干。”
赵清源:
号称最会吃米饭、最会做米饭的品鉴选育人
赵清源本科到硕士研究生一直学食品,目前的工作是将不同的稻米蒸煮之后品尝味道,如果口感不好的话就会把它替换掉,选择口感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推广和选育。
一次又一次不停的重复,反反复复,不停的试错前进。
大家开玩笑,称他是中国最会吃米饭的人,什么米饭好吃什么不好吃他一尝就尝出来。
不光会吃,还会做,经常下午四点种做米饭,组织大家吃饭,如果不好吃的话,又要重新去找“好的爸爸妈妈”再杂交。
其次,他还负责种子资源管理,就是管理优秀的种子。
赵清源第一次去三亚,身上开始起湿疹或者是痱子,出汗真的像是伤口上面撒把盐,医院才知道是对稻芒过敏。
他说:“喜欢的工作得坚持,有一份责任感,感受到了它对自己的一份回报。这边吃着过敏药抗过敏,那边要给水稻杀毒消菌,痛并快乐着。”
“荒凉废地”可种出一亿人吃的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咱们这个人口大国吃饭是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青岛海水稻研究团队的三位年轻人和他们的团队给我们带来了一亿人的希望:一亿亩盐碱地,种三百亿公斤大米。
解决我们国家一亿人的吃饭问题,胜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