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便利店:牛市来了吗?
昔日里不怎么起眼的便利店,如今却成了"热门股",介入者激增。这个在1993年登陆沪上的新业态,五年前还只有不到100家的门店,这一两年门店的发展速度竟能和94、95年的超市媲美。 与人方便 "利"所能及 大卖场突出的是"廉"和"全",适应的是家庭一周或一月一次的"一站式"购物需求;超市的基本定位是"鲜",满足的是家庭日常生活之需;而便利店顾名思义,就是"与人方便,’利’所能及",提供的是即时商品和服务,突出一个"便"字,方便快捷。 经济越是发展,对便利店的需求也就越大,因为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金钱和时间的价值对比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如果就差几毛、几元,人们更情愿选择就近的便利店。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利店就会有滋生的土壤。而上海,恰恰已经进入这个发展阶段,连锁便利由"熊"转"牛"也就顺理成章。同时,更能增强便利店介入者信心的是,发源于美国的便利店实际上是在移植到日本后发扬光大的,因为那里的人口密集,大多数人行走还是靠脚,而不是汽车,这些与上海的生活场景十分接近,申城更有理由看好便利店的发展前景。 潜力股谁人不爱?这当中超市公司之所以能成为连锁便利最活跃的介入者,是因为超市更有条件更有需求。联华便利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连锁协会便利委员会副主任赵阿龙透露,超市开便利店可以依托超市的商流、物流、品种、价格、管理、牌誉六大优势,与超市共享商流,货品的选择丰富;可以不另搞物流配送;便利店进货量少,与超市一起进货,有价格优势。此外,现在,国际型大都市的主要业态是大卖场和便利店,标准型超市这两年受冲击较大,便利店是转型的一种选择。 赢利可期 初露锋芒 前两年,将传统粮油店翻个牌,变成开架销售,就可以称作便利店了,现在的便利店可是规范多了。几乎每一家连锁便利公司都像罗森那样有了精心设计的CI形象、统一的配送体系、先进的电脑信息系统。便利店的服务项目也从无到有,多了起来,像代收公用事业费、免费微波炉加热、售球票戏票等等已变得十分寻常,最近的一项服务是,复印机开进了多家便利公司的门店。各便利公司特色日渐显露,像可的的乳制品物丰价廉,罗森的"熬点"美味诱人,梅林85818的送货上门颇得人心……再看赢利能力,日本的"Seven-Eleven"、台湾的统一超商都是进入第7年才盈利,而在上海,已有好几家连锁便利公司迈入赢利期,像联华便利从第25个月开始就有盈利了,去年盈利400万元,今年大约可达800-1000万元。 然而,所有这些还不足以下这样的定语:便利店在上海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便利店若要持续走强,真正成为"大牛股",还有待"基本面"的配合。 快中要稳 扩充内涵 在日本,便利店门店的数量已达54000家,其中"Seven-Eleven"就有8000多个门店,罗森的门店也达7000多家。华联集团发展部经理盛小洪告诉,在日本不少闹市地区,十字路口的四个角都会开有便利店,发展势头至今仍有增无减。再看上海,便利店门店数量的扩容是大势所趋,然而,布点的节奏还应该快中有稳,因为在上海,喜欢"用金钱买时间"的消费群还远不像日本、香港、台湾等地庞大,市场有待继续培育,如果没有真正的需求作底,点资源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 在有步骤地加快布点的同时,沪上便利店的内涵也有待扩充。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源昶认为,除了在商品结构中增加即时商品比例,开发小包装、小容量、易拆封的便利店特色商品之外,便利店应该变成整个社会的一个服务平台。在日本,便利店的服务项目之多不胜枚举,连一些金融服务项目也能在便利店找到,甚至还有代为照看老人、孩子的服务,便利店和络的"联姻"也十分成功,上订货,就近的便利店取货变得稀松平常,"Seven-Eleven"的服务收益几乎和商品销售收益对等。同样,上海的便利店对周围居民的各种生活需要都应给予满足。 虽然便利店貌不惊人,在它的背后却有着很高的管理要求。看你能不能把采购、销售、核算、库存的管理和人员的配置按照合理的比例和流程操作起来。譬如配送,日本的"Seven-Eleven"投资建设了200多个配送中心,有多种温度的配送链,以保证各种商品新鲜品质,连沃尔玛也来学习它的一套管理。罗森的管理也是严格规范,生鲜食品如果当天卖不掉,一定得下柜并彻底粉碎销毁,店堂内一定要坚持24小时充足照明和舒适温度。上海的连锁便利如果仅仅照搬超市的一套东西,恐怕难以应付日益庞大的门店规模和适应市场需求。 选址:要流也要留 便利店开在哪个市口才适合?联华便利和可的都认为,应该是人流量大,同时有一定居民的地区,最好是十字路口,靠近车站、码头、医院、学校等地方更好。也就是说,便利店的客流,既要有固定居民、回头客,也要有足够多的流动人口,单靠其中之一是不行的。上海连锁商业协会副会长、常务副秘书长洪关康总结,居民小区并不一定是便利店的最佳选择地,比较理想的地区是流动人口较密集的商务区、旅游景点、学校、医院等等。 大原则确定下来,还要对周边居民和人流进行调查分析,他们是否会成为便利店的常客?便利店的常客应是收入相对较高、有一定夜生活习惯的人群。 在这一点上,罗森便利做得比较细致。罗森布点采取"集中彻底"的战略,主要集中在人文环境比较理想的西部地区,徐汇、长宁最多。罗森要求,门店最好开在两条马路交叉的转角处,但即使是对十字路口的四只角,也会一一分析测定,力求占据四只角中最好的一角。门店面积规定在100平方米左右,门幅宽度、进深都有严格要求,除了要有仓库,最特别的要求是,每一家门店一定配备厕所。罗森的单店营业额和赢利能力在各家便利店中名列前茅,与它非常实际的选址定位有直接关系。 但这并不等于说只有沪西富裕地区才需要便利店,其它地区的客人也有夜间消费的需求,只要摸准他们的脾气。有些居民有晚上打牌消闲的习惯,到深夜,别的商店都打烊了,买包烟、买听啤酒、买些充饥的点心就会到便利店来。只要有需要,就会有商机。 便利店选址还有一个忌讳:无序竞争,贴身肉搏不是个聪明的做法。有些店,看到一家便利店的生意不错,便开到它旁边,事实证明便利店的客源相对较少、单人消费量小,并不能店多成市,而且由于各家的服务、货品水准都相差不大,不可能出现一家完全夺走另一家店客源的局面,结果一块蛋糕两家甚至多家分吃,谁也吃不饱,谁也饿不死。此外,一个地段门店集中,另一个地段必然稀缺,也让客人少了一分"便利"。 便利店都是高价商品? 许多人把便利店同高价划等号,但其实,便利店里的商品并不是样样都比超市和大卖场贵。像联华便利店,70%的商品和超市相差不多。和超市一样,便利店逢年过年也会有促销活动,只是这种活动的频率不像超市那么高,涉及的商品范围也比较小。国外便利店的毛利率较高,而沪上不少便利店却已一降再降,据联华便利店总经理赵阿龙透露,目前该便利店的价格与超市相差2个百分点左右,是比较合理的价位。 为了与超市争夺白天客源,国外一些便利店采用日夜不同价格的做法,白天的价格比晚间低。有人据此提出:沪上便利店是否也能实日夜不同价?赵阿龙认为,国内便利店目前不可能这样做,主要原因是管理手段跟不上。国外的管理手段比较先进,另外特许加盟店一般占80%以上,在经营上就比较灵活。而我们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还无法做到一日二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这种营销手法肯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便利店所采用。 洋为中用 贵在创新 当然,毕竟上海有自身的气候环境,便利店在上海要花繁叶茂,自然也应该入乡随俗。前几年便利店完全走洋路遭遇坎坷,如今,土洋结合、继承创新成为沪上便利店的任务之一。像联华便利缩小了卖场面积,原来的便利店三开间、四开间都有,后全部改为二开间,经营面积60平方米左右,后仓20平方米左右,货架约33个。这样,每平方米的效益增加了,提高了赢利能力。同时,他们改变了货架,原来采用超市货架,比较宽,使得门店的铺底货物量较多,周转慢,对资金要求也高,每个门店要10-12万元。改窄后,加快了货物周转,现在周转期只要15-16天。他们还调整一些不合理的配置,如三门冷冻柜,每台投资需6万元,但上海人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冷冻肉制品的消费大大下降,冷冻柜不需要那么大,改为卧式冷冻柜后,只要3000元一台。可见,只有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沪上便利店才能持续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