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5岁。年01月31日初诊。左面颊部,眼周,颞部起红色丘疱疹伴疼痛1周,在外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口服“泛昔洛韦等”,病情缓解不明显,疼痛加重,左侧颌下肿胀明显,就诊我科。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体格检查:形体偏胖,其它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面颊部,眼周,颞部带状分布红色小米粒大小簇集性丘疱疹;左侧结膜红肿;下颌明显肿胀,触痛;舌苔薄*,稍腻,脉弦滑。既往史:水痘,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无。过敏史:无。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肝胆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芩10g北柴胡10g盐车前子(包煎)10g生甘草6g夏枯草15g菊花30g陈皮12g茯苓12g麸炒白术10g白芷6g醋元胡10g木贼10g醋香附10配7剂,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连服7剂。1周后随访,患者述,用药后皮损结痂脱落,疼痛消退,结膜不红,下颌肿胀消退,面颊局部留下淡红色斑点,嘱患者注意休息,合理饮食。电话随访,至今皮损已恢复正常,无疼痛及其它感觉不适。[按]蛇串疮,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明·《证治准绳·疡科》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是病*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湿热内蕴,感受*邪为病机特点。湿*由脾失运化所生,内湿外发肌肤,水液聚于肌表,故水疱累累如珠;*热由心肝气郁所生,热郁久化火,火热蕴肤,流窜经络,阻滞不通,故红斑、丘疱疹和剧痛等症状可见;日久瘀滞,余*未尽,经脉失疏,致使气滞血瘀,经气不宣,常遗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断。
赵炳南老先生在治疗本病时,虽然也循常法,但也有他自己的体会。他认为本病的发生,可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火,湿热内蕴,外受*邪而诱发。*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症见灼热疼痛;*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内蕴为本病的实质,皮肤发生水疱,剧烈疼痛为其症状的主要特征。在辨证论治上,清热利湿解*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在分析时要权衡湿热之中湿重还是热重;*热之中热重还是*重。在治疗过程中要抓住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因为有时表现为热解而湿未清,有时表现为湿化而*热未解等。本例患者素体有水痘病史,罹患(眩晕)高血压病多年,属于肝胆湿热夹*邪复发而发病,通过清热利湿解*,临床症状很快缓解。笔者认为对于带状疱疹轻症患者采取中医或西医治疗均可,重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应该标本兼治,内外结合。对于患病日久,后遗神经痛患者配合针灸理疗同时在再中医辨证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王连祥,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中医美容主诊医师,京城医疗集团特需门诊中医专家,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银屑病学组委员,湿疹学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会会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会员。师承山西省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马元生教授,授业燕京赵氏皮科流派首都医科医院皮肤科王萍教授,医院皮肤科陈学荣教授、雷鹏程教授等。传承和发扬了燕京赵氏皮科流派的学术思想,第一作者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发表皮肤病相关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研究方向: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版权声明: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者联系作者授权。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编辑:王连祥投稿邮箱:lian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