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好大夫在线 http://liangssw.com/bozhu/13789.html编者按:70年代初,在*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我省北方地区普遍进行以“旱改水”为重心的耕作制度变革。这场变革亘古未有,意义非凡,它使盐碱地变脸,荒沙滩增粮,广袤苏北一举成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北国江南”。本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记述了一碗香喷喷大米饭写就的甜美而难忘的历史,以此启发现今的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
一碗大米饭写就的历史
文
殷红坚
在苏北灌南走亲访友,酒后少不了要端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酒足饭饱,真是个爽!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奇怪,一碗大米饭有什么稀奇的?嗨,这你们就不明白了。灌南产汤沟酒,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而这大米饭,别说解放前,就是三四十年前,一般人家饭桌上是很少有的。此地到处盐碱滩,不长水稻。
年底,我大学毕业离开江南到灌南报到时,越往北走,越见荒凉,尖厉的北风裹着风沙吹打在荒凉的土地上,心头一阵阵发颤。吃饭的时候,那瓦罐里有大半是山芋。我边吃边嘀咕,旁边的一位老乡是年建县时从常州来的,他安慰道:“将就着吃吧,我们来的时候,还没米饭吃呢。那时全县32万人,90多万亩耕地,每人3亩多,看起来比江南多,但两年三熟又不种稻,哪来的米饭?一年口粮才斤,人均分配只有48元。”我们几个默默地听着,那山芋干饭怎么也咽不下去。有人竟还打趣,说吃的是“钢筋水泥”,老百姓话叫“山芋干掺粥”,就是玉米粉加山芋干一锅煮的粥,当地人作为主食,有嚼头,又压饿。
整治后的高效农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如今你再到灌南去看看走走,不见了那一片片玉米的青纱帐,也难觅那一畦畦灰蛇似的山芋垄。盐河畔,灌河岸,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里,青幽幽,乌梗梗,阵阵稻花香。过去,这里两年三熟,现在是一年两熟;过去这里吃不到大米,现在是家家户户稻谷满仓;过去人们一到冬天就溜墙根、晒太阳,现在是一年忙到头,月亮当太阳。这个巨大变化,就是从旱改水开始的。所谓旱改水,就是把旱田变水田,由过去的两年三熟变成一年稻麦两熟,实现了耕作制度的变革。
水稻专家陈永康指导研究生
我那时正好在生产队参加劳动锻炼。因老家是武进老稻区,会耕田,会插秧,裤管一卷,就成了‘稻农”。当时水稻专家陈永康来菊花大队现场作水稻示范栽秧,还是我口头解说的呢!由此开始,我亲历了灌南旱改水的全过程种植水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灌南当时在土质、水源和肥料特别是栽培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论土质,到处是盐碱地,所谓“冬天白茫茫,遍地冒盐霜”。这种土质是不利于水稻生长的。讲水源,虽近*海,但海水不能灌溉。再说栽培技术,虽然这里农民也觉得大米好吃,但水稻是什么样子,许多人连看都没看过,叫他怎么落谷,怎么插秧,又怎么管理?但是,人们的创造性一旦激发出来,勤劳和智慧的力量就能开拓出一个新的天地来。
那是年,我在县里搞报道,亲见发生的一个“三移界沟”的故事。开始,公社号召栽水稻,一些思想保守的人说什么“旱改水倒头*,浑身泥和水”,不同意改。30亩的一方地只栽了5亩,并在5亩稻田与25亩*豆田之间挖一条界沟隔开。后来,公社领导上门做工作,不得已才扩大了七、八亩,第二次移了界沟。大队解决了用水和种子问题后,看看其他队劲头很足,又扩了五六亩,第三次移动了界沟。就是这样,许多人还是在*豆地里使劲,但是结果却是18亩水稻收了1.8万多斤,而12亩*豆总共才收千把斤。事实使保守的人开了眼界,也学到了经验,第二年,这个队自动扩大了水稻面积。全公社旱改水面积也由头一年的近万亩增到2.3万亩。这个经验一推广,全县水稻面积逐年扩大,到年已发展到27.4万亩,约占良田面积的一半,亩产公斤,过了“长江”。
平明镇秦范村农民徐兴财孩子都在外地上班,他一个人在家种植的水稻,今年可收获5万多斤。
旱改水既是一场耕作制度的变革,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在生产设施和生产条件方面带来了变化。为了保证水稻等作物的灌溉,全县大搞水利建设,兴建了涟中、涟西、柴沂、柴塘等自流灌区和灌北、沂北、六塘河、一帆河等提水灌区,至年共建机电排灌站座,装机容量3.万马力。全县共筑干、支、斗、农渠条,农渠建筑物座,全县还先后开挖大、中、小沟条和7条排涝干河,疏浚了沂南小河、柴米河、南六塘河,保证了除涝降渍的顺利进行。年开始,经过将近10年的努力,盐东控制工程的武障河闸、六塘河闸、龙沟河闸、义泽河闸先后建成,使盐西地区平万公里的回归水、航运水和地面迳流得到控制,给灌溉、运输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据统计,至年灌南县从旱改水开始的这场改造自然的斗争,共完成2.9亿土方,26.4万石方,83万混凝土方,总投资万元,建成高产稳产农田38万亩,粮食产量由年建县时的8.19万吨上升到年的32.94万吨,增长了3倍,如今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人们形容灌南的巨大变化常常用“盐碱滩飞出金凤凰”这句话。要我看,不如说是旱改水使北国变成了江南。也正是这一场耕作制度的变革,为后来的农村改革奠定了起码的物质基础和难得的精神准备。它既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前奏,更是一次体制改革的演炼。每当我端起一碗大米饭,尤其看到孙子掉饭粒,忍不住要嘀咕:这一碗大米饭来之不易,也金贵无比,我们当倍加珍惜啊!
机械化收割水稻
秋季水稻收割的场景
END
来源:《江苏地方志》年第3期
审核、发布:金嫣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jssdfzwxx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