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白癜风快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352198.html“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里香。”秋分日这一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田野里弥漫着丰收的味道,农家人忙碌在金*的田野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春华秋实,秋分至美味来,平分秋色好滋味。
跟着时令去饮食,这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的秘密。从月饼、螃蟹、莲藕、秋菜、桂花糕……上了餐桌,我们知道凉风习习、秋高气爽的秋分时节来了。秋分时节饮食,我国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所吃的食物也多种多样。有吃秋菜的,有吃汤圆的,还有吃鸡蛋、吃仔鸡、吃鸡头米的,等等。而“润”是这时节食俗不变的养生关键字。润,清润、温润。
民间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有趣的是,对应的也有“秋分到,蛋儿俏”竖鸡蛋吃鸡蛋之说。每年的秋分日,常常看到竖蛋游戏在义乌的一些幼儿园或小学欢乐上演,他们选择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小心翼翼地竖放在桌上。“竖蛋”后当然就将这蛋吃到肚子里。古人有“秋三月与鸡俱兴”之说,秋分时节与“鸡”分不开的,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今日秋分,一起吃鸡!。只不过对应的“春分”是没有吃鸡习俗的。那时,正孵化小鸡仔呢。春天的土鸡秋长成,秋季可以从一只鸡开始的,秋分时节吃鸡是中华大地普遍的味道,这或许是仔鸡春孵夏养秋分刚刚好的原因。“鸡”,当之无愧成为了秋分食俗的美食主打字。
义乌秋分食俗以食用本地饲养半年左右的新鸡、鸭为美味。《佛堂民风民俗》记载的“嫩姜炒新鸡”,是传统的秋分特色菜肴之一:新公鸡(当年长大的仔鸡)杀好,切成方块。姜、鸡量比例几乎是1:1,用*酒与醋炒之,全程不加水。秋分时节刚刚上市的新姜鲜嫩如笋,鸡块嫩鲜。仔鸡的鸡肉占体重的60%左右,营养价值高,肉里含弹性结缔组织极少,容易被人体的消化器官所吸收。
去佛堂古镇约一千公里的鲁南重镇枣庄,其辣仔鸡是秋分时节枣庄人必吃的佳肴。这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道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经过大运河边那时还真是一个叫“枣庄”的村庄品尝过的美食。经过二百七十年前皇帝的加持,枣庄辣仔鸡传承不绝,更加美味:切成小块的本地孙枝鸡,在大火下的铁锅里,发出嗞嗞的响声,鸡肉熟透鸡骨酥脆。当辣仔鸡端上来的时候,青色的辣椒配合着葱白、蒜瓣、花椒点缀着,轻嚼即碎的劲道鸡肉,嗅觉、味觉、视觉瞬间大开,夹上一块鸡肉送到嘴里,味蕾由此打开。这道美食,在四年前国家农业农村部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评选为“山东四大美食”之一。
秋分时节的素食也与“鸡”分不开。在宋朝,此时节当时最受京都人喜欢的时令吃食就是“鸡头”了。这里的“鸡头”并不是家禽“鸡头”,而是水生植物“鸡头米”的通俗叫法,学名芡实,因整个果实外形似极了公鸡头而得名。这个似鸡不是鸡的美味恰是风物水乡人们秋分时节的鲜。鸡头米,味甘、性平,营养高、水分足、味道好,多食能滋养润燥。鸡头米可直接生吃,轻轻弹弹落入嘴里,口感特别鲜灵,脆中清香满口生津,一股淡淡的植物浆香。煮熟香气浓郁,三分清甜七分软糯,糯而柔有几分弹牙。
秋分吃秋菜是这时节普遍的食俗。与之对应的春分,也有个吃春菜的习俗。春菜一般指香椿芽、菠菜、豆芽、春笋、韭菜等,是春季饮食一种典型的应季蔬菜,是春分前后最为新鲜美味。而在秋分时节,人们会去采摘或购买俗称为秋碧蒿的秋菜,是一种野苋菜。秋分时节,将采回的秋菜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喝秋汤意在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这“秋汤”正应和了中医的秋日滋补温润之道。
秋分是个丰收的节气,人们希望一年的辛苦能够有个“余头”,民间有秋分吃芋头的习俗,盼望利用这种谐音来讨个好彩头。江浙一代方言中,芋头发音神似“运来”,也是期盼吃芋头能够带来好运。芋头的食用方法很多,最简单的蒸熟后剥皮蘸着白糖吃。芋饼是常见的一种吃法:将芋头去皮切片后蒸熟碾碎,加入一勺糯米粉和适量食用油,加入清水揉成面团,然后揪下一个个小剂子,包上喜欢的馅料,比如白糖,芝麻,豆沙等,下入锅中煎至两面金*就可以出锅了。
还没有进入秋分,义乌佛堂老街、赤岸尚阳老街的梨糖膏开始热销起来。“白露打枣,秋分卸梨。”应季上市的水灵灵的鲜梨具有行气的功效,可以抵达人体各处润燥,是祛秋燥的上佳之选,义乌此时有制作秋分梨糖膏的习俗。梨肉多汁生津,有祛燥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把梨与冰糖、以及川贝等中药材一起煨炖,熬出的梨糖膏,止咳润燥效果更佳。
这真是平分秋色好滋味。节气里的食物,蕴藏着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也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秋分桂花开,江滨乌越桂子园的第一拨桂花已幽幽绽放,空气中飘来似有似无的芳香,义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桂花季”。也正是在这个时节,人们会采一些桂花来做糕点,软软糯糯,是人们儿时的味道:鲜桂花收集起来,挤去苦水,用糖浸渍,腌制成蜜桂花,加入蒸熟的米粉打制成型,即成了桂花糕;收集的桂花,晾干之后用糖浆腌渍,将米粉与猪油、砂糖等拌匀,蒸熟后用桂花蜜糖调味佐食。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详细介绍了“桂花糖”及五色桂花糖的制作方法:“用桂花、米,以酸水钓一过,捣烂去汁和糖;再捣至极腻如糯粉,乃用小木模,印成各式小块,收石灰坛中收干,食时香甜可爱。其制为五色者,红用玫瑰,绿用薄荷、黑用乌梅、白用姜汁,法均并同。”
桂花糖、桂花糕、桂花栗子、桂花糖芋艿……,人们喜欢桂花的味道,几乎在秋分时的每一种食品中,都掺进了桂花。桂花糕点可盐可甜,清香诱人,是秋分时节不可缺席的美味。人们食用桂花糕来表达对秋分时节的感谢,感谢秋天的丰收,分享丰收的喜悦和美好,是一种含蓄的祝福。
秋分,平分秋色好滋味。
节令滋味写在了味蕾记忆里。尽管如今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我们还是依然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运用独特的烹饪丰富着时节饮食的滋味。虽是餐桌的方寸之间,我们还是依然通过食物变化和时令食俗,味觉春夏秋冬四季轮转。
()
作者丨邹鲁
作者简介
作者先后出版《采访人生》、《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味道义乌》、《知味义乌》等各种专著,发表《民间满汉全席:十六汇签》等研究论文。
作者以几十年新闻记者和从事专业批发市场研究运营的工作经历,得以品尝中国东西南北中的美食,研究中西饮食烹饪文化,常年致力于从美食写作中品尝出区域文化和历史,通过一道菜、一种食材、一类烹饪手法来引发人们对地方区域文化的兴趣,展示美味所蕴含的丰富风土人情,创作出萦绕于舌尖的地方风土感觉、历史人情味道。
其美食散文作品擅于从古代与现代流转、本土与全国比较、中华与西方交融的互鉴中娓娓而谈,深挖美食的文化价值和区域价值,让读者在美食享受之外获得更多精神满足,让更多的美味食材有机会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地域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