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蛇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宜省苦增辛想要防湿健脾开胃,不妨这样吃 [复制链接]

1#
白癜疯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6月5日就是芒种了,我院治未病中心陈诗慧主任中医师介绍,芒种已进入典型的夏季。夏季炎热,人们的食欲普遍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这时要注意健脾。此外,还要做到防暑祛湿,预防各种季节性的常见病。

特别提醒: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尚不稳定,陈诗慧建议,有需要的朋友可通过我院“医院”或“云端诊室”问诊,通过快递配送开具新冠肺炎预防方,包括宣透清热中药方、中药茶饮、香囊及泡脚方等。

新冠肺炎预防方1(宣透清热方)

藿香10g苏叶10g薏苡仁20g陈皮10g苍术10g生姜5g薄荷5g鱼腥草15g桔梗10g生甘草5g

芳香宣透,清热解毒

岭南冬春季节,预防湿重热伏之流行性感冒

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煎服一次,10天为一疗程

新冠肺炎预防方2(中药茶饮)

草果5g、素馨花10g、炙甘草5g、红枣10g,沸水泡服代茶,每天一次。

新冠肺炎预防方3(中药沐足)

紫苏叶20g、红花10g、干姜10g,加水ml,煎煮10分钟;再加凉水适量,沐足30分钟,隔天一次。

新冠肺炎预防方4(中药香囊)

苍术、白芷、川芎、肉桂、细辛、小茴香,研末装袋,10天更换一次。疫情期间推荐用于家庭养护,可随身携带,或者置于家中。

(自费项目,暂限门诊中药房发药,不快递)

饮食养生,健脾开胃

脾是人体后天之本,脾主肌肉与四肢,暑湿困脾,则肢体困重,人就变得懒惰不爱多动了。因此,在饮食调理方面要少油腻,以清淡、质软、易消化为主,千万不能吃肥甘滋腻之品,以免使脾胃受伤。

这个时节,最恼人的是吃啥都不香。陈诗慧表示,夏季心火当令,而苦味入心,市民可适当吃些苦味的食物以清心火。此时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同时“少食肉食,多食谷蔬菜果,自然冲和之味”,可见饮食清淡在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陈诗慧建议,夏季虽可适量进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荞麦、莲子心等,但也不能吃得太多,否则会损伤肺气;可以适当吃些辣味食物,以补肺气。同时,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大枣、鸡肉、牛肉、荞麦、豆类等,既能清热、防暑,又能增进食欲。

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另外,常服健脾汤药有益健脾,常用的有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脾虚较重的人可遵医嘱对症服用。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

劳逸结合,防湿护心

芒种节气后,天气将越来越炎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汗流浃背,很多人都会通过冲凉来解暑降温,但出汗后立刻洗澡,对身体非常有害,很容易造成机体缺氧,导致眩晕。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淡盐水,以防止血钾过分降低,适当补充钾元素则有利于改善体内钾、钠平衡。

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心脏负荷也逐渐加重,有心脏病、冠心病的人要注意保养,少熬夜,避免工作过分紧张,生活要有节奏。陈诗慧提到,可以吃一些保养心脏的药食,如麦冬5克、桂圆肉5克泡水饮;气虚乏力者可以加西洋参3克,或桂圆莲肉大枣小米冰糖粥,或麦冬桂圆肉枸杞菊花茶。

要避免受到“湿邪”的侵扰,在梅雨季节应避免外湿伤身,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抽湿机或在墙角放置干燥剂,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外出时携带雨具以防淋雨。

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清除疲劳,有利于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怡情养性,清凉一夏

芒种时风火相煸,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炎炎夏日还易导致人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芒种的养生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要注意怡情养性,在精神调养上应该注意要调适心情,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宽广,使自己的精神轻松、愉快,不要恼怒忧郁,这样气机得以疏畅,通泄得以自如。

陈诗慧表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其实这就是夏天调整情绪的一个办法。也就是说,在炎热的夏天,应注意保持积极心态,尽量少发火,意念中如能想像着心中存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

同时要培养一些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心理调节,常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游泳或者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书法等。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在家中读书也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总而言之,防止情绪起伏,是夏季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专家简介

来源:治未病中心

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