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住在东海边的一个部落,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海水、海滩上的白色颗粒有咸味儿,后来,人们学会了通过煎煮海水来获得这种白色颗粒,于是,海盐诞生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夙沙氏就成了盐业祖师。
夙沙氏,又作宿沙氏,是炎帝神农氏之臣,亦是一方诸侯。他首开以海水煮盐之先河。成为盐业的始祖。
旧社会,不论是用海水煮盐者或晒盐者,亦或是卖盐者,均奉夙沙氏为祖师,择日燃烛点香,叩拜祭祀,期盼保佑盐业兴旺。以前,扬州康山街有个盐宗庙,庙内主供夙沙氏。此庙便是人们祭祀盐业祖师、商讨盐业事务之所。
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几乎可以与空气和水相匹敌
传说很古的时候,有一个部落,住在东海边。他们的首领叫夙沙。夙沙生性直爽,见义勇为,大家都很尊敬他。夙沙带着他的部落民众,先是在海边的陆地上打猎为生,后来猎物渐渐少了,每天为寻找食物奔波忙碌。这天他们带着一些人走得太累,还没有多大收获,就在沙滩附近歇息,突然听到一阵海啸声,原来是涨潮了。海水退走之后,沙滩上留下有许多的鱼虾挣扎不止。夙沙带领众人捡起丢在沙滩的鱼虾,以此当作食物充饥。鱼虾的味儿与陆地上的动物不同,得来也比较容易。他们看到海怪也就是浪起浪落,呼啸而来,呼啸而去,避开风浪,并无大碍。他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常常到沙滩来等退潮的鱼虾。后来才发展到在就近的海中打鱼。常在海边,有时难免被海水淹着,喝几口海水。人一旦吃进海水中的盐分,就精神了许多。人们在实践中就渐渐知道自己必须吃些海水,只不过还不晓得这叫吃点盐分罢了。
玛拉什盐田
老的夙沙去世了,少的夙沙继续领着部落民众生存。少夙沙生性好动,他对海与海滩充满神奇感,常常带着民众到海滩上晒太阳。这年初冬,天气过早地寒冷了。退了海水的沙滩多日没有海水浸袭,现出白茫茫的一片。他与部落的人倒在海滩上翻滚摔打,嬉戏耍闹。少夙沙有个要好的朋友,在与他摔打中,将他按倒在沙滩上,并顺手抓了白色的细粒塞在他的嘴里。少夙沙感到这些白色细粒有种咸的味儿,与海水的咸味差不多。他一把抓起白粒,本打算告诉大家,以后不用去喝海水了,吃点这些白粒就行,简便多了。谁知兴奋得大声叫喊时,手中的白粒撒进了他的眼中,渍得他非常难受,改叫成了:“眼!”意思是眼被白粒弄得难以忍受了。部落的民众品尝了这种白沙,因为夙沙叫它作“眼”,于是就把这白色的颗粒叫着“眼”。后来,少夙沙去世,第三代、四代夙沙继任部落首领,到了第八代,小夙沙比较懒惰,嫌吃滩上的海盐,里面有沙粒吞下肚去不舒服,到海中去喝海水又嫌麻烦,就叫民众把海水弄到他的住地,用东西装着,他什么时候想喝就去吃。夏天水分容易蒸发,装着的海水很快就干了,留下一层薄薄的海盐。于是他突发奇想,叫人把海水弄去,放在锅内煎熬,这样虽然花的人工比较大,可省时间来到快。这样就发明了熬盐。据说用井水与湖水熬盐的方法就是源于此。
自然,夙沙氏被称为制盐的宗师,被封为盐神
由于这种称作“眼”的物体不论海水煮煎还是井水熬成的,都带有卤性,苍颉造字时,就改作了带“卤”的偏旁部首的“鹽”字。这种在海滩上因潮水退后被蒸发了水分而留下的盐称海盐。自然,夙沙氏被称为制盐的宗师,被封为盐神。人们为了纪念他,修筑宗祠,建立寺庙,塑有夙沙神像,前往跪拜,乞求赐福,烧香还愿,敬献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