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自然资源数字图书馆”
-《走进恐龙世界》
作者:董枝明
中国“龙”与恐龙
1.中国“龙”与恐龙在中国,一提到恐龙,人们会立刻联想到传说中的“龙”。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的古籍里有很多记载,“龙”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神物,传说“龙”可以腾云驾雾,兴风作浪;又可翻江倒海,伟大得很。中国人崇拜“龙”,自称“龙的传人”。
●传说中的中国“龙”“龙”与恐龙常被国人混淆,这多源于“龙”和“龙骨”,也源于章鸿钊先生将“恐怖的蜥蜴”(Dinosaur)译作了恐龙。我国地质学先驱者章鸿钊先生,在他撰写的《三灵解》一书中,将传说中的“龙、凤凰、麒麟”称为三灵。他认为在远古时代,“龙”作为一种图腾,被氏族社会崇尚,这种图腾是以动物的形象作标志的。
许多古代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检验,绝大多数都是似是而非的。但是有一些传说却往往事出有因,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当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时,“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表达人类当时借想象以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的神话就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册,页,人民出版社,)。传说中的“龙”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古人对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还不认识,以为有什么神灵在主宰。当刮大风和下大雨时,天空乌云翻滚,变化万千,这些变化万千的云很像某些动物的造型。此外,某些动物对气象的变化是比较敏感的,除了温度的变化外,它们往往感受到低频的声波,因此在刮大风、下大雨时表现为骚动,比如蛇类就是这样的动物。民间农谚中有“蚂蚁搬家蛇溜道,老牛大叫雨就到”。平时人们很少见到蛇,但是一下雨蛇就特别活跃,多聚集在水中。在发洪水时它们就爬到树上,有时甚至闹“蛇灾”。蛇的这些生活习性很可能被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把蛇的形象加上某些自然景象经过综合塑造便产生了“龙”的形象,画龙时总是有云衬托,可能是与“龙”的传说来源有关。
这样的推测也可以从甲骨文上得到证明。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它是用刀子把字刻在龟甲或牛胛骨上,据说是用来占卜的。甲骨文中的龙字虽然有繁、简二体,但基本上是以蛇的形象为蓝本,也有的像现代生存的鳄。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把蛇、鳄、鹿等现代的几种动物的形象都集中在“龙”身上。从考古资料看,历史使用龙的形态演变也是由简到繁,不断艺术加工的结果。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神权统治,大肆渲染什么“真龙”,把皇帝比作所谓“真龙天子”,在皇帝的宫殿里画了许多龙,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穿的衣服叫做“龙袍”,甚至皇帝生气称为“龙颜大怒”。“龙”成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象征。自汉代以后,“龙”的形象被不断地加工:除了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的形态外,又加上了兽类的动物形象。龙的一身打扮也着实奇怪:鹿角银须,蛇身鸡爪,虎眼牛鼻,实在成了一种“四不像”动物。现在我们在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上看到的飞舞的“龙”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艺术加工的结果。这也说明世界上没有这种“龙”存在。既然没有传说中的“龙”,那么,在世界各地自然博物馆陈列的恐龙又指的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恐龙。
●古生物学中的“恐龙”2.古生物学中的“恐龙”恐龙是生活在地球上,一大群早已灭绝的古脊椎动物。最早的恐龙生活在地球上大约2.3亿年以前,最后的一批恐龙消失在万年以前。它们在地球上大约繁衍了1.5亿年。恐龙生存的年代,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称为中生代。
恐龙是中生代陆生动物优势种群,无论是体型类别还是主宰地球的时间跨度,恐龙都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有与鳄类一样的双孔型头骨,较发达的头脑,有直立的四肢,它们行动敏捷,其种类遍布于中生代地球上各个角落:北美洲西北部、亚洲的戈壁大漠(包括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和蒙古国)、南美洲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月亮谷,甚至在今日寒冷的阿拉斯加和南极大陆都有它们生活的总计。中生代时期恐龙主宰着地球,因此中生代也是“恐龙的时代”。第一件进行科学研究的恐龙化石发现于年,近年来科学界识别出至少多种恐龙,最近的评估说明,还有三倍数量的恐龙尚未发掘出来。
恐龙“Dinosaur”这一名称最早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Owen)于年创建的,首次见诸于《英国化石爬行动物》一书。欧文在创建这一名称时,主要是想概括当时已被发现的一些个体巨大、样子有点可怕的像蜥蜴一样的古代爬行动物,他把它们叫做“恐怖的蜥蜴”。
因这一称谓误导而且影响久远,许多人误以为恐龙都是一些行动笨拙的庞然大物,其实不然,有些恐龙很小,如小的虚骨龙类仅有鸽子那样大;大型的恐龙体长可达40米,重达吨;有些恐龙行动敏捷,奔跑的速度可超过马;有些恐龙长有利齿、尖爪;有些恐龙身披骨甲和骨刺;有些恐龙身上长有羽毛。目前全球已记述的恐龙有近千种。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把“Dinosaur”译作“恐龙”,是因为我国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为鳞虫(指蛇、鳄、蜥蜴等)之长,把希腊文的“蜥蜴”(Saur)译为“龙”,是泛指地质时代的恐龙。
传说中的“龙”与科学上的“龙”容易被混淆,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种误解必然逐渐消除。恐龙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爬行动物中的双孔类,与现存的蛇、鳄、蜥蜴等同属一个大类群。
“龙骨”与化石
1.中国“龙”与恐龙●“龙骨”与化石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由于科学不发达和统治者故意把传说中的“龙”神秘化,所以很久以来人们对化石和“龙骨”的解释似是而非,并把它们蒙上一层唯心主义的色彩。“龙骨”,在中国作为一味中药长期使用古籍《太平寰宇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在玄武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门闭,龙升不达,遂死于地,后没入地中,民掘其骨入药用。”这段话中有关“龙骨”成因的解释是,龙要升天,正好天门关闭,于是摔死在地上,骨头埋入地下,民众挖它的骨头作药用。它把“龙骨”和化石说成是龙死后的骨头变成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也说明骨头埋入地下可变成化石。
在西方世界,有神论者们坚信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亲缘关系。他们甚至提出,化石是上帝创造万物时留下的铸模,即所谓“遗弃物”。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山西保德、陕西府谷、宁夏同心、甘肃和*曾经进行过大量的调查采集工作,获得不少有价值的“龙骨”。经过研究,这些被当做中药用的“龙骨”,并不是什么“龙”的骨头,也不是恐龙或其他古代爬行动物的化石,而是距今万年至1万年以前的犀牛、马类、鹿类、牛类、象类等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药中的“龙齿”,就是这些动物的牙齿化石,它们都是经过石化作用而变成了化石,因这类化石含有微量元素和钙,具有药效而被中医采用。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它们将被新的药品代替。而“龙骨”——化石则成为人们了解自然、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有价值的科学材料。
恐龙既然是一类已经灭绝了的四足类动物,它在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已成了历史的陈迹,故而我们只能通过它们遗留在地层里的化石和印痕来了解它们。那么,人们会问:什么是化石?简单地说,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埋在地下,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化石。化石在被人们发掘出来以后,经过研究和复原,能够说明该生物生存时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可以追索起源和演化之进程和生存之年代,进而解释出它们的地质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状况。
人们又会进一步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在通常情况下,变成化石的大多数是生物遗体的硬体部分,硬体部分变成化石要经过“石化作用”。许多人觉得很奇怪,怎么动物的骨头会成了石头呢?这个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现在我们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咸鸭蛋是人人熟悉的食品。新鲜的鸭蛋是不咸的,可是把鸭蛋浸在盐水里,腌上几个星期后,鸭蛋就会变咸了。为什么呢?因为盐水中含有盐分子,盐分子(氯化钠)通过渗透作用而进入鸭蛋内,因此鲜鸭蛋就逐渐变成了咸鸭蛋。盐分子进入鸭蛋的多少与温度、压力、盐水的浓度有关。假如一个鸭蛋在盐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把它腌上千百万年之久,这个鸭蛋还仍然会是一个咸鸭蛋吗?不会,这时候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与化石相似的东西,也可以把它叫做“化石蛋”了。
尽管它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可是里面的物质却不相同了,原来的蛋白、蛋*已被无机的盐类所代替和充填,蛋壳里也充满了无机盐类。恐龙化石的形成与上述腌咸鸭蛋的方式相似。假如在多万年以前,一条恐龙的遗体偶然地被埋在地下,没有被打破,也没有遭到细菌的作用而分解。地下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水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这些无机盐的分子逐渐代替和置换了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岁月,这条恐龙就变成了化石。这个作用我们称为“石化作用”。
实际上石化作用是在一系列化学和物理的作用过程下完成的,因此是一个复杂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化石主要是保存在沉积岩中。由于岩石性质不同,地下水所含的矿物质也不一样。前面谈到的可以叫做钙化,一般的骨骼和贝壳等形成的化石都是经过钙化的。但有些化石是由硅质充填的,叫做硅化(过去叫做矽化),如许多木化石就是经过硅化的。由铁质沉淀充填的叫做铁化,不少海生的介壳类化石就是经过铁化而形成的。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宝石叫蛋白石,常常是由海生动物骨骼经硅化而成的,色彩艳丽。
除了生物的遗体能变成化石以外,生物的遗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蠕虫在泥沙中爬行,一边掘土前进,一边吃土壤中可以吃的营养物质。如果条件适合,这种蠕虫活动的痕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就是生物活动的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中最使人感兴趣而且在科学上意义较大的是足印化石,特别是恐龙的足印化石更具有科学价值。
生物活着时要进行分泌、排泄、生殖等活动,这些物质经过石化作用后变成的化石就叫做遗物化石。卵生动物的蛋也会保存成遗物化石,如恐龙蛋化石。化石是生物繁衍盛衰的直接证据,好像生物进化历史上的文字档案。古生物学者就是研读化石文字档案的人。
end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